找到相关内容938篇,用时1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禅修鸟瞰

    的修行方法”、“中国佛教的修行方法”、“西藏佛教的修行方法”。南传佛教的修行方法就是明白念处,“”指身受心法,“念”是专注,“处”则是对象。念处真正的义涵不是指身受心法而是Satipathana,也就是念处。sati是“念”,pathana英文解释是build(建立)或是incline to (倾向于),Satipathana就是能够建立念,所以念处非指身受心法,而是指我们的心专注在身受...

    郑振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3650232.html
  • 菩萨一念具万行

    行智慧,不得神通而行神通,不得念处而行念处,乃至不得八圣道分而行八圣道分,不得空三昧、无相、无作三昧而行空、无相、无作三昧,不得众生而成就众生,不得佛国土而净佛国土,不得诸佛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无所得般若波罗蜜。”  须菩提白佛言:“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 一念中具足行六波罗蜜、禅、无量心、无色定,念处正勤、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分、八圣道分,...

    智 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3467264.html
  • 妙境法师:关于净土念佛的问答

    来说,常常训练这一念心明静而住,如果成功了,可以得念佛三昧,与只是持名念佛的方法有点不同。所以,应该这么做!   问:要用一生的时间修学念处,若临命终时未入圣位,所用的功夫是否白废?   答:没有,只要你真实一天能用八个小时修念处,来调伏内心的贪嗔痴,假设能有十年的时间,应该是所有的烦恼都停下来了。就算是没得圣道,烦脑不重了,你心不散乱心不颠倒,临命终的时候,你修念处的正念一提起来,就是...

    妙境法师

    念佛|净土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2/22441796220.html
  • 除贪修忍辱的妙法

     菩萨尔时作是观已得念处,得念处已则得住于堪忍地中。菩萨摩诃萨住是地已,则能堪忍贪欲恚痴,亦能堪忍寒热饥渴蚊虻蚤虱,暴风恶触种种疾疫。   行者于每日早起晚睡前,跏趺坐、散盘或站立,两眼...、宽容心,又何需墙上贴贪身上纹忍?何愁你一生不能平安到老!   注:1、念处:大乘指:观身如虚空、观受内外空、观心但名字、观法善恶俱不可得。小乘指:观身不净、观受有苦、观心生灭、观法无我。   ...

    凉山人

    |戒贪|忍辱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6/10325325264.html
  • 善人、慈悲喜舍——阿含解脱道次第之一(1)

    不断五盖恼心,慧力羸,为障碍分,不趣涅盘。善摄其心,住念处,心与慈俱,无怨无嫉,亦无瞋恚,广大无量,善修充满,四方、维、上、下一切世间。心与慈俱,无怨无嫉,亦无瞋恚,广大无量,善修习充满。如是修习...,便具亲近善知识;具亲近善知识已,便具闻善法;具闻善法已,便具生信;具生信已,便具正思惟;具正思惟已,便具正念、正智;具正念、正智已,便具护诸根;具护诸根已,便具三妙行;具三妙行已,便具念处;具...

    空海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3847840.html
  • 华岩寺通净法师周日讲授《佛学基础》三

    详细的讲解了圣谛、念处、八正道、七贤圣五位、五逆及七觉支法等佛教相关基础知识。所谓圣谛,既是说种真理:一者、苦圣谛;二者、集圣谛;三者、灭圣谛;者、道圣谛。佛陀阐释圣谛的目的,是要告诉我们...无不感到佛法之博大精深。 下周日即3月25日,华岩寺般若讲堂将继续由通净法师讲授《佛学基础》,欢迎大家随喜参加,共闻妙法。 ...

    重庆华岩寺

    |华岩寺|通净法师|《佛学基础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03/1654108392.html
  • 独参(上)

    出家,在 Boonkanjanaram Meditation Center实修念处并得到开悟。为他面试的乔先生(Mr. Chua Jantrupon)是杰出的优婆夷阿将?耐婆(Achaan Naeb...那就对了。这是毗婆舍那智慧的结果 那是发生自正确的因,修习念处的正确结果。  当你走路时,走路肉体感觉痛苦,那便是走路肉体在受苦,此时你必须改变姿势成为站立的肉体以免除痛苦。所以走路肉体是旧的姿势...

    陈慧娟 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74051727.html
  • 持戒与得定慧

    持戒与得定慧  /张慈田  戒(sila)的受持及守护与否,会影响定慧的开展,如佛陀所说:“汝当先净其初业,然后修习梵行。”“汝当先净其戒,直其见,具足三业,然后修念处。”(杂阿含624经)所以行者对待戒应像修持定慧一样用心,以累积修道资粮。  有种要素能令戒律易于受持与清净:  一、善护诸根:善于守护六根 谨防六根接触六境时生染著,生染著则于境不得自在。  二、饮食知量:适量的饮食是为维持...

    张慈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4152973.html
  • 汉译龙树论典大智度论“十八空”之研究

    探究初三空(含“内空”、“外空”、“内外空”)与“空空”。初三空重在以杂阿含经的“念处”观来诠显我法二空。笔者特别引进龙树的“悉檀”说,将念处定位于“对治悉檀”。“空空”重在破除“空见”,同时以此...的内涵及其相应于念处的论证  第二节 初三空、念处行相、三三昧与悉檀的理论连结  第三节 关于初三空的特别论证  第四节 大小乘对初三空的不同见解  第五节 空空的内涵及其论证  第三章 大...

    游祥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1763664.html
  • 身、受、心、法——四个察觉的对象(3)

    神秘主义和玄想中的修行人所想像不到的。  “活在当下”是念处修行的要诀之一。学习者当体会这其中的神韵,而不只是依义生解。  人为什么会“不在当下”,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,而且往往并不是因为人是否聪明...世界里。另外像有人老是会把自己弄得“很忙”,连一刻闲暇的时间都没有,或一有空闲就会打电话找人聊天,一聊就是几小时,事实上都是一种形式的不在当下。换句话说,也就是一种形式的“逃避自我”。念处的修行人当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2867729.html